《写作》课程简介
课程编号:010005(一)010006(二)
课程名称: 写作(一)(二)
课程名称(英文): Writing
适用专业: 汉语言文学
学 时: 64
学 分: 4
教学层次: 本科
课程简介: 本课程是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,是一门综合性、运用性、实践性很强的课程。本课程旨在传授系统的写作理论知识,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鉴赏文章的能力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实践活动,使学生了解一般文章写作的基础知识,学会一些常用文体的写作方法,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,运用学过的写作知识和技能技巧,使用“写作”这个手段,正确地表情达意,自觉地为社会服务。
教 材:
《现代写作教程》董小玉主编,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6月第2版。
参考书目:
《高等写作学引论》马正平,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。
《中国写作学探要》王泽龙,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版。
《写作学教程》黄建成,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。
《现代写作概论》江少川主编,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。
《大学写作教程》高万年主编,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。
考核方式: 考试
成绩评定: 平时成绩30%,期末考试成绩70%。
写作课程教学大纲
课程编号: 010005(一)010006(二) 适用专业: 汉语言文学
学时数:64 学分数:4
执笔人: 王杰 蒋晓兰 编写时间:2009年9月
一、课程的性质、任务
本课程是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,是一门综合性、运用性、实践性很强的课程。本课程旨在传授系统的写作理论知识,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鉴赏文章的能力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实践活动,使学生了解一般文章写作的基础知识,学会一些常用文体的写作方法,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,运用学过的写作知识和技能技巧,使用“写作”这个手段,正确地表情达意,自觉地为社会服务。
二、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
本课程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为目的,要求教师采取多种教学方法,注重写作训练,通过本课程的教学,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写作基础知识,了解不同文体的规范及写作要求,提高学生阅读、鉴赏文章的能力,提高学生的基础写作及常用文体写作水平,为学生学好其他课程及将来为社会服务打下良好的基础。
三、课程的教学内容
第一章 绪 论(总3学时)
(一) 教学要求
1、了解现代写作的含义和作用。
2、了解现代写作教程的框架体系。
3、理解学习写作的途径。
4、掌握现代写作的特性。
5、掌握现代写作教程的学习方法。
(二) 教学内容
第一节 现代写作的含义与作用(0.5学时)
1、教学重点和难点:
现代写作的含义。
2、教学内容:
现代写作的含义。
现代写作的作用。
第二节 现代写作的特性(1学时)
1、教学重点和难点:
个体创造性、动态综合性。
2、教学内容:
个体创造性。
实践操作性。
动态综合性。
鲜明目的性。
第三节 高师现代写作课的任务(0.5学时)
1教学重点和难点:
提高写作能力。
2、教学内容:
传授写作理论。
提高写作能力。
锻炼综合素质。
第四节 现代写作教程的框架体系和学习方法(1学时)
1、教学重点和难点:
现代写作“教”与“学”的方法。
2、教学内容:
现代写作教程的框架体系 。
现代写作“教”与“学”的方法。
(三)主要考核内容
1、现代写作的含义和作用。
2、现代写作的特性。
上编 写作原理论
第二章 写作主体与客体 ( 总3学时)
(一)教学要求
1、了解写作主体的素质和能力。
2、了解和掌握写作客体的构成。
3、掌握写作主客体的关系。
(二)教学内容
第一节 写作主体的素质(0.5学时)
1、教学重点和难点:
写作主体的人格品位。
写作主体的审美理想。
2、教学内容:
写作主体的生活素养。
写作主体的学识修养。
写作主体的人格品位。
写作主体的审美理想。
第二节 写作主体的能力(1学时)
1、教学重点和难点:
写作主体的观察能力。
写作主体的思维能力。
2、教学内容:
写作主体的观察能力。
写作主体的感受能力。
写作主体的思维能力。
写作主体的想象能力。
第三节 写作客体的构成(0.5学时)
1、教学重点与难点:
群体化的社会生活。
个体化的人生状态。
2、教学内容:
对象化的自然景物。
群体化的社会生活。
个体化的人生状态。
外在化的精神产品。
第四节 写作主客体的关系(1学时)
1、教学重点和难点:
写作主客体的同型关系。
写作主客体的双向建构。
2、教学内容:
写作主客体的对照关系。
写作主客体的同型关系。
写作主客体的双向建构。
写作主客体联系的中介。
(三)主要考核内容
1、写作主体的素质和能力。
2、写作主客体的关系 。
第三章 写作载体与受体(总 8课时)
(一)教学要求
1、了解和掌握写作载体的内质与外形。
2、了解写作受体解读的特征。
3、理解写作受体与写作载体的关系。
(二)教学内容
第一节 写作载体的内质(3学时)
1、教学重点和难点:
材料的选择与使用。
主题的提炼与要求。
2、教学内容:
材料的含义与作用。
材料的选择与使用。
主题的含义与特性。
主题的提炼与要求。
第二节 写作载体的外形(3学时)
1、教学重点和难点:
结构的含义与形式。
语言的特性与要求。
2、教学内容:
结构的含义与形式。
结构的单位与要求。
语言的功能与素养。
语言的特性与要求。
第三节 写作受体解读的特征(1学时)
1、教学重点和难点:
写作受体解读的特征。
写作受体解读的方法。
2、教学内容:
写作受体解读的素质。
写作受体解读的特征。
写作受体解读的方法。
第四节 写作受体与写作载体的关系(1学时)
1、教学重点和难点:
写作载体对写作受体的制约。
写作受体与载体的双向建构。
2、教学内容:
写作受体对写作载体的选择。
写作载体对写作受体的制约。
写作受体与载体的双向建构。
(三)主要考核内容
1、写作载体的内质和外形。
2、写作受体解读的特征。
3、写作受体与写作载体的关系。
第四章 写作行为过程( 总6学时)
(一)教学要求
1、了解写作感知的特性与方法。
2、理解和把握写作运思的特性、方式和过程。
3、掌握写作行文的特性、方法和过程。
(二)教学内容
第一节 写作感知(2学时)
1、教学重点和难点:
写作感知的方法。
2、教学内容:
写作感知的特性。
写作感知的方法。
写作感知的过程。
第二节 写作运思(2学时)
1、教学重点和难点:
写作运思的方式。
2、教学内容:
写作运思的特性。
写作运思的方式。
写作运思的过程。
第三节 写作行文(2学时)
1、教学重点和难点:
写作行文的方法。
2、教学内容:
写作行文的特性。
写作行文的方法。
写作行文的过程。
(三)主要考核内容
1、写作感知的特性和方法。
2、写作运思的特性和方式。
3、写作行文的特性、方法和过程。
第五章 写作表达方式与技法( 总8学时)
(一)教学要求
1、了解各种表达方式的含义。
2、了解叙述的人称、叙述的方式。
3、了解描写按对象、角度、详略所作的分类。
4、掌握抒情的方式。
5、掌握说明的方法。
6、了解议论的要素、论证的类型,掌握论证的方法。
7、掌握常用的写作技法。
8、在写作实践中有意识地运用写作技法
(二)教学内容
第一节 写作表达方式(3学时)
1、教学重点和难点:
叙述的视角与方法。
描写的类别与要求。
抒情的方式与要求。
议论的要素与方法。
说明的分类与方法。
2、教学内容:
叙述的视角与方法。
描写的类别与要求。
抒情的方式与要求
议论的要素与方法。
说明的分类与方法。
第二节 传统常用写作技法举隅(1学时)
1、教学重点和难点:
聚焦与立骨。
悬念与那辗
2、教学内容:
聚焦与立骨。
悬念与那辗。
巧合与误会。
第三节 现代常用写作技法(2学时)
1、教学重点和难点
意识流与蒙太奇。
反讽与黑色幽默。
象征与变形。
2、教学内容
意识流与蒙太奇。
反讽与黑色幽默。
象征与变形。
第四节 写作技法的辨证艺术(2学时)
1、教学重点和难点:
虚与实。
断与续。
2、教学内容:
正与反。
虚与实。
抑与扬。
张与弛。
断与续。
(三)主要考核内容
1、叙述的视角与方法。
2、描写的类别与要求。
3、抒情的方式与要求。
4、议论的要素与方法。
5、说明的分类与方法。
6、聚焦与立骨。
7、意识流。
8、黑色幽默。
9、象征与变形。
10、虚与实。
11、断与续。
中编 写作文体论
第六章 新闻性文体(总 8学时)
(一)教学要求:
1、掌握消息和通讯的含义、类型、特点及写作要领。
2、掌握消息的“倒金字塔”结构。
3、通过比较通讯与消息的异同,总结出通讯的特点和写作中要注意的问题。
4、了解深度报道的类别与特征。
5、了解报告文学具有的文学性与文学作品的文学性的差异。
(二)教学内容
第一节 消 息(2学时)
1、教学重点和难点:
消息的类别与特征。
消息的写作。
2、教学内容:
消息的界说与源流。
消息的类别与特征。
消息的写作。
第二节 通 讯(2学时)
1、教学重点和难点:
通讯的类别与特征。
通讯的写作。
2、教学内容:
通讯的界说与源流。
通讯的类别与特征。
通讯的写作。
第三节 深度报道 (2学时)
1、教学重点和难点:
深度报道的写作。
2、教学内容:
深度报道的界说与源流。
深度报道的类别与特征。
深度报道的写作 。
第四节 报告文学(2学时)
1、教学重点和难点:
报告文学的类别和特征。
报告文学的写作。
2、教学内容:
报告文学的界说与源流。
报告文学的类别和特征。
报告文学的写作。
(三)主要考核内容
1、消息的类别、特征及写作。
2、通讯的类别与特征。
3、报告文学的类别与特征。
第七章 文学文体(总10学时)
(一)教学要求
1、了解散文的分类和审美特征,掌握散文的写法。
2、了解小说的审美特征、写作要领。
3、了解诗歌的审美特征、写作要领。
4、了解戏剧文学的特征及写法。
(二)教学内容
第一节 散文(2学时)
1、教学重点和难点:
散文的审美特征。
散文的写作。
2、教学内容:
散文的界说与分类。
散文的审美特征。
散文的写作。
第二节 诗 歌(2学时)
1、教学重点和难点:
诗歌的审美特征。
诗歌的写作。
2、教学内容:
诗歌的界说与分类。
诗歌的审美特征。
诗歌的写作。
第三节 小 说(2学时)
1、教学重点和难点:
小说的审美特征。
2、教学内容:
小说的界说与分类。
小说的审美特征。
小说的写作。
第四节 戏剧文学(2学时)
1、教学重点和难点:
戏剧文学的审美特征。
2、教学内容:
戏剧文学的界说与分类
戏剧文学的审美特征。
戏剧文学的写作。
第五节 影视文学(2学时)
1、教学重点和难点:
影视文学的审美特征。
2、教学内容:
影视文学的界说与分类。
影视文学的审美特征。
影视文学的写作。
(三)主要考核内容
1、散文的审美特征及写作。
2、诗歌的审美特征。
3、小说的审美特征。
4、戏剧文学的审美特征。
5、影视文学的审美特征。
第八章 理论文体(总 6学时)
(一)教学要求
1、掌握社会评论和文艺评论的特点。
2、了解文艺评论写作要“知人论世”。
3、了解学术论文的特点。
4、了解学术论文选题的技巧。
5、掌握学术论文的写作。
(二)教学内容
第一节 社会评论(2学时)
1、教学重点和难点:
社会评论的特征。
社会评论的写作。
2、教学内容:
社会评论的界说。
社会评论的类别。
社会评论的特征。
社会评论的写作。
第二节 文艺评论(2学时)
1、教学重点和难点:
文艺评论的特征。
文艺评论的写作。
2、教学内容:
文艺评论的界说。
文艺评论的分类。
文艺评论的特征。
文艺评论的写作。
第三节 学术论文(2学时)
1、教学重点和难点:
学术论文的特征。
学术论文的写作。
2、教学内容:
学术论文的界说。
学术论文的分类。
学术论文的特征。
学术论文的写作。
(三)主要考核内容
1、社会评论的特征和写作。
2、文学评论的特征和写作。
3、学术论文的特征和写作。
第九章 应用性文体( 总6 学时)
(一)教学要求
1、掌握公文的有关知识。
2、学会写常用的行政公文与事务文书。
3、掌握常用的教学文书的写作知识。
(二)教学内容
第一节 行政公文(2学时)
1、教学重点和难点:
几种常用行政公文的写作。
2、教学内容:
行政公文概述。
几种常用行政公文的写作。
第二节 事务文书(2学时)
1、教学重点和难点:
几种常用事务文书的写作。
2、教学内容:
事务文书概述。
几种常用事务文书的写作。
第三节 教学文书(2学时)
1、教学重点和难点:
教学文书的特点和写作。
2、教学内容:
教学文书概述。
常用教学文书的特点和写作。
(三)主要考核内容
1、几种常用行政公文的写作。
2、几种常用事务文书的写作。
3、常用教学文书的特点和写作。
下编 写作教学论
第十章 现代写作教学概观(总3学时)
(一)教学要求
1、了解国内外写作教学的现状。
2、了解现代写作教材及高校写作教学的模式。
3、掌握现代写作教学原理。
4、了解各具特色的写作教学体系。
(二)教学内容
第一节 现代写作教学的发展趋势(1学时)
1、教学重点和难点:
教学观念的现代化。
教学体系的适时应变。
人文素质的培养。
2、教学内容:
教学观念的现代化。
教学体系的适时应变。
高科技手段的应用。
人文素质的培养。
第二节 有代表性的现代写作教材(0.5学时)
1、教学重点和难点:
写作教材的发展期。
2、教学内容:
写作教材的继承期
写作教材的发展期。
写作教材的综合期。
写作教材的锤炼期。
第三节 现代写作教学原理(1学时)
1、教学重点和难点:
革故鼎新的写作教学思路。
写作教学核心原理的确立
2、教学内容:
革故鼎新的写作教学思路。
“文本”论与“人本”论。
“技能”论与“智能”论。
静态系统与动态系统。
写作教学核心原理的确立。
第四节 各具特色的写作教学体系(0.5学时)
1、教学重点和难点:
写作教学系统工程。
题型写作教学法。
2、教学内容:
写作知识—训练教学体系。
写作智能—技能训练体系。
写作教学系统工程。
题型写作教学法。
各种类型的国家级、省级写作精品课程。
(三)主要考核内容
1、现代写作教学的发展趋势。
2、现代写作教学原理。
3、题型写作教学法。
第十一章 中学作文教学原理(总 8学时)
(一)教学要求
1、了解中学作文教学的基本原理。
2、明确中学作文教学各个环节的教学要求。
3、掌握中学作文教学的主要方法。
(二)教学内容
第一节 中学作文教学的原则(2学时)
1、教学重点和难点:
循序渐进,扶而后放。
综合培养,全面发展。
2、教学内容:
注重基础,面向全体。
循序渐进,扶而后放。
读写并举,悟文析法。
综合培养,全面发展。
第二节 中学作文教学的过程(2学时)
1、教学重点和难点:
审题指导。
作文批改。
作文讲评。
2、教学内容:
作文命题。
审题指导。
作文批改。
作文讲评。
第三节 中学作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(2学时)
1、教学重点和难点:
作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。
2、教学内容:
思维能力是作文能力的核心。
作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。
第四节 中学作文教学测评(2学时)
1、教学重点和难点:
作文教学要有正确的测评观。
作文测评的基本内容。
2、教学内容:
作文教学要有正确的测评观。
作文测评的基本内容。
作文教学测评的常见形式。
(三)主要考核内容
1、中学作文教学的原则。
2、中学作文教学的过程。
3、作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。
4、作文教学要有正确的测评观。
第十二章 信息时代的电脑写作教学教学( 总3学时)
(一)教学要求
1、掌握电脑写作的基本特征。
2、了解电脑写作的理论框架和运用前景。
3、思考电脑写作的新教学模式。
(二)教学内容
第一节 传统写作教学面临时代挑战(1学时)
1、教学重点和难点:
信息时代新写作教学观念。
信息时代新写作教学内容。
2、教学内容:
信息时代新写作教学观念。
信息时代新写作教学内容。
写作教学模式面临转型。
第二节 电脑写作的新理论框架(0.5学时)
1、教学重点和难点:
电脑写作学的主要理论框架。
2、教学内容:
电脑写作:写作学科的新生长点。
电脑写作学的主要理论框架。
电脑写作的发展态势和应用前景。
第三节 电脑写作中的博客文体(1学时)
1、教学重点和难点
博客的写作特征。
博客写作的方法。
2、教学内容
博客文体的出现。
博客的传播特征。
博客的写作特征。
博客文体的特征。
博客写作的方法。
第四节 电脑写作的新教学模式(0.5学时)
1、教学重点和难点:
建立教师咨询下的学生自学体系。
2、教学内容:
积极采用现代化电脑教育技术。
依托网络建立开放的教学模式。
建立教师咨询下的学生自学体系。
(三)主要考核内容
1、信息时代新写作教学观念。
2、电脑写作学的主要理论框架。
3、博客文体的特征。
四、课程教学形式与安排
本课程可分为课堂讲授、课堂讨论、课堂练习、布置学生课外作文等环节。必要时用多媒体辅助教学,注重进行启发式教学,注重因材施教,注重作文讲评,适当联系学生的写作实践,做到有的放矢,尽可能改变重理论体系而轻实践的传统。
五、建议使用的教材与教学参考书
教 材:《现代写作教程》董小玉主编,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6月版。
参考书目:《高等写作学引论》马正平,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版。
《中国写作学探要》王泽龙,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8月版。
《写作学教程》黄建成,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版。
《现代写作概论》江少川主编,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版。
《大学写作教程》高万年主编,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8月版。